(轉:http://drupal.morezman.com/?q=node/29)
(轉:http://drupal.morezman.com/?q=node/28)
優先權-IEEE802.1p
蝦米係IEEE802.1p過去的網路上面跑的東東
資料非常單純
流量也不大
可是今天的網路號稱多媒體網路
上面可能跑資料/語音/影像/動畫.....
企業重要的ERP在上面跑
你老哥下載的A級電影也在上面跑
這時候問題來了
這麼多的東東跑來跑去互相影響
到底誰該先跑呢
這時候優先權的概念就出來了
按照各自的優先權等級走 就不會混亂了
一般我們在用網路的時候
MAIL晚個2分鐘收到 你可能毫無知覺
但是VOIP講網路電話或收看線上電影時
每句對話或每個畫面DELAY個10秒可能就進行不下去了
從這兒我們了解到對時間敏感的封包應該給予高優先權
另外像是剛剛提到的ERP這種企業營運的命脈
重要性非比小可當然也要給予高的優先權
至於實務運作上什麼該高什麼該低
端看你實際的環境而定 沒有標準答案
由於實務環境有這個需求
於是偉大的IEEE就定了一個標準
讓各家廠商遵循 不至於發生不相容的情形
這個標準就叫做IEEE 802.1p
IEEE802.1p的運作原理
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
在正常封包格式中加入一個4 BYTES 的 TAG CONTROL INFO
叫做802.3ac標籤格式
在這個 4 BYTES的TAG中
前面 2 BYTES固定是 8100h
這個用意是告訴所有的網路設備
1.我是一個具備802.3ac標籤格式的封包
不是一個不標準的封包
請不要拋棄我
2.我是一個帶有802.1p/Q資訊的封包
請來讀相關的資訊並且根據設定的資訊辦事
看不懂8100h會把封包當不正常封包丟掉的設備就是不相容不支援802.1p/Q
看的懂8100h不會丟封包但卻不會照資訊辦事的網路設備就是相容802.1p/Q
看的懂8100h不會丟封包也會照資訊辦事的網路設備就是支援802.1p/Q
會特別寫出第2行的相容是因為在當初標準剛出來時
有些過渡性的產品就是這樣亂搞的
接下來我們來看後面 2 個 BYTES
前面 3 個 bits就是放IEEE802.1p設定資訊的地方
大家都知道 2 的 3 次方是 8
所以這裡總共可以表現出0-7共八個優先權等級
於是封包之間的優先權就被區分出來
當優先權被區分出來時
就要靠網路設備上的佇列來實現先後的順序
以上面這張圖為例
網路卡上有2個佇列
當封包內的802.1p資訊設定為0-3時就走一般佇列
當封包內的802.1p資訊設定為4-7時就走高優先權佇列
一般的網路設備都會有2個/4個/8個佇列就是為了實現這八個優先權等級
看到這兒各位看倌應該就了解整個IEEE802.1p的運作原理吧
IEEE 802.1P:有關流量優先等級的 LAN 第二層 QoS/CoS 協定
IEEE 802.1P 規範使得第二層交換機能夠提供流量優先級和動態組播過濾服務。優先級規範工作在媒體訪問控制(MAC)幀層(OSI 參考模型第二層)。802.1P 標準也提供了組播流量過濾功能,以確保該流量不超出第二層交換網路範圍。
802.1P 協定標頭包括一個3位優先級字段,該字段支援將資料封包分組為各種流量種類。IEEE 極力推薦網路管理員實施這些流量種類,但它並不要求強制使用。流量種類也可以定義為第二層服務質量(QoS)或服務類(CoS),並且在網路適配器和交換 機上實現,而不需要任何預留設置。802.1P 流量被簡單分類併發送至目的地,而沒有頻寬預留機制。
802.1P 是 IEEE 802.1Q (VLAN 標籤技術)標準的擴充協定,它們協同工作。IEEE 802.1Q 標準定義了為以太網 MAC 資料框添加的標籤。VLAN 標籤有兩部分:VLAN ID (12位元)和優先級(3位元)。 IEEE 802.1Q VLAN 標準中沒有定義和使用優先級字段,而 802.1P 中則定義了該字段。
802.1P 中定義的優先級有8種。儘管網路管理員必須決定實際的映射情況,但 IEEE 仍作了大量建議。最高優先級為7,應用於關鍵性網路流量,如路由選擇信息協議(RIP)和開放最短路徑優先(OSPF)協定的路由表更新。優先級6和5主 要用於延遲敏感(delay-sensitive)應用程序,如交談式視訊頻寬和語音。優先級4到1主要用於受控負載(controlled-load)應用 程序,如影音串流式多媒體(streaming multimedia)和關鍵性業務流量(business-critical traffic) - 例如,SAP 資料 - 以及 "loss eligible" 流量。優先級0是預設值,並在沒有設置其它優先級值的情況下自動啟用。
協定結構 以太網中的 IEEE 802.1Q 標籤資料框格式 - 在以太網(802.3)資料框基礎上修訂而成: |
7 | 1 | 6 | 6 | 2 | 2 | 2 | 42-1496 bytes | 4 bytes |
Preamble | SFD | DA | SA | TPID | TCI | Type Length | Data | CRC |
|
3 | 1 | 12 bits |
User Priority | CFI | Bits of VLAN ID (VIDI) to identify possible VLANs |
|
相關協定 | IEEE 802.2、802.3、802.1D、802.1Q |
組織來源 | 802.1P 是一種 IEEE(http://www.ieee.org)協議。 |
相關鏈結 | http://standards.ieee.org/getieee802/download/802.1Q-1998.pdf: IEEE 802.1Q Standard |
VLAN-IEEE802.1Q
蝦米係IEEE802.1Q過去的古老年代要實現分國的目的
都必須靠實體網路架構去分割
但是在實務應用上卻很難靠實體架構分割就能滿足分國的需求
後來廠商發現這個需求很重要
於是各家廠商紛紛開發所謂的BY PORT/BY MAC/BY PROTOCAL之類的VLAN分國功能
VLAN就是Virtual LAN
簡單的說就是將你的實體網路切割成一塊一塊虛擬的邏輯網路
靠著這些廠商的VLAN功能於是解決了大部份客戶的分國需求
但是一再提到的相容性問題又來了
因為是各家廠商各自開發的功能
所以你必須統一使用同一家廠牌的網路設備
萬一你有不同的品牌那就很抱歉玩不下去了
於是IEEE又訂定了IEEE802.1Q這個VLAN的標準
讓各家廠牌可以遵循
於是使用聯合國廠牌設備的你也可以享受VLAN的好處了
IEEE802.1Q的好處
- 限制廣播風暴
- 安全性
- 具有移動和改變的彈性而不需大費周章設定
- 建置成本低廉
- 各廠牌相容性一致
- 不管實體位置如何可以照你的想法任意建置邏輯的分國
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
在正常封包格式中加入一個4 BYTES 的 TAG CONTROL INFO
叫做802.3ac標籤格式
在這個 4 BYTES的TAG中
前面 2 BYTES固定是 8100h
這個用意是告訴所有的網路設備
1.我是一個具備802.3ac標籤格式的封包
不是一個不標準的封包
請不要拋棄我
2.我是一個帶有802.1p/Q資訊的封包
請來讀相關的資訊並且根據設定的資訊辦事
接下來我們來看後面 2 個 BYTES( 16 bits)
前面 3 個 bits就是放IEEE802.1p設定資訊的地方
前一章已經介紹過了
第 4 個bit是Canonical固定設定成0
後面 12 bits就是 802.1Q VLAN Identifier
所以當支援IEEE802.1Q的網路設備讀到這部份
就知道如何去分國了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